• <acronym id="kzfeb"></acronym>
    1. <ol id="kzfeb"></ol>

        首頁 > 西陸國際 > 正文

        地緣大決戰!中俄伊集結完畢,美國好日子到頭了

        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十六世紀,西方人均創造的生產力產值自公元一世紀的1500年來首次超越了中國,并徹底拉開差距。按照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根據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的計算,公元1年,歐洲的人均GDP為412,中國為450,雙方差距在40以內;公元1000年,歐洲的人均GDP為427,中國則仍停留在450,雙方差距再次縮小到30以內。

        公元1500年,歐洲的人均GDP為771,中國為600,雙方差距一下就拉大到170美元以外了。1600年,歐洲為889,中國為600,差距接近300;1700年,歐洲為997, 中國為600,差距接近400。以上數據明顯與大多數人的認知撞車了,要知道,明清兩朝的經濟水平一直傲視群雄,而彼時的歐洲則處于列強不斷征伐的混戰之中,這般顛覆常識的反超背后到底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人均大法是其一,最關鍵的原因是十六世紀的歐洲在荷蘭與西班牙的帶領下,開啟了血腥殖民的大航海時代,導致海洋型文明國家的實力增長速度遠超陸地型文明國家,而正是這一改變,推動了世界地緣權力結構的中樞從陸權全面向海權轉移。

        海權壓過陸權的首要條件當然是交通環境,麥哲倫環球大航行之后,全球經濟活動逐漸朝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陸地有各種地形的限制,且在現代化交通工具出現之前存在著運輸時間長、運輸成本高、運輸風險大、運輸效率低、運輸承重量小的缺陷,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流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跨洲際的貿易交流了。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達林頓建成,但陸權并沒有因此而重新回歸地緣權力結構的中樞,畢竟依托鐵路擴張勢力范圍,需要奪取鐵路沿線地區的控制權,這顯然不太現實。

        更何況,當時的技術仍無法解決地形限制和運輸成本相對比海運高的問題!但首要條件只是表象,核心條件才是根本,那什么是核心條件呢?對擴張的不同定義。海權國家對擴張的定義是掠奪,陸權國家對擴張的定義是統治,而在血腥殖民的時代大背景下,統治模式對國家實力的貢獻遠不如掠奪模式。

        a片免费网站观看
      1. <acronym id="kzfeb"></acronym>
        1. <ol id="kzf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