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權國家的統治有統率和治理兩層意思,只有做到穩定的治理才能確保統率的長期性與合法性。所以,陸權國家在搞擴張時,不但要勞師動眾的出兵征討,還得在完成占領后,花巨資建立起一整套行政體系,以馴化當地居民鞏固統治。
這樣做的壞處相當明顯,首先在擴張階段,勞師動眾的出兵征討意味著需要支出高昂的擴張成本;其次在占領階段,建立起一整套行政體系以鞏固對該地區的統治意味著需要支出高昂的治理成本。如果能夠保證占領地的絕對控制權,那么收益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反之則前期付出的擴張成本和治理成本全都打水漂了。
也就是說,陸權國家的擴張是一種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率低、回報周期漫長的投資項目。而重在掠奪的海權國家完全相反,他們擴張的慣用伎倆是派出幾支水面艦隊往重要的航道上一擺,或者在沿海國家門口來幾次艦炮外交,就可以迫使這些國家簽訂利于己方掠奪的不平等條約。
只要條約落地生效,收益馬上就產生了。在整個過程中,由于動員的兵力規模小,也不用承擔任何的治理成本,完事后還能要求對方賠償開戰經費,所以擴張支出與回報相比基本為零,屬于典型的一高雙低項目,即高收益低風險低成本。
要不咋說海權國家是天生的金融投機者呢,小投入高杠桿大收益見效快的這套玩法,可是殖民掠奪的傳統技藝了。不僅如此,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即使在生產力相等的情況下,陸權國家可擴張的范圍也比海權國家小得多。史學家通常認為,中國歷代王朝的版圖擴張極限是在400毫米降水線以內,因為低于這條線降水量就不足以支撐農耕生產的發展。
如果強行越過400mm降水線,絕大部分的物資,都必須從內地運送過去,物流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有人曾經算過一筆賬,在古代,向五百公里運送一斤的糧食和水,其在運輸途中就會消耗十斤,而超過1000公里后,成本將再翻兩倍,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很少有王朝能夠越過西北一帶建立絕對穩固控制權的根本原因。
2022-10-10 10:16:48
2022-10-09 15:11:44
2022-10-09 09:51:59
2022-10-08 15:02:17
2022-10-08 09: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