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范圍小,一方面易于長期性的穩定,減少戰爭頻率,這當然是中國有為帝王門追求的目標,但放在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交織更迭的時代,打仗少不見得是什么好事情!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相繼證明,在推動技術大爆發的所有因素中,戰爭是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那個。
中國是最早使用以火藥為主的遠程武器的國家,為何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熱兵器卻沒有在中國出現,反而在萬里之外的歐洲發揚光大呢?因為進入十六世紀以后,歐洲列強圍繞殖民地的爭奪,各種樣式的戰爭是打了一場又接著下一場,鮮有罷兵休戈的時候。當戰爭越來越頻繁后,就會促使參戰的國家在武器創新和組織創新上狠下功夫,進而帶來軍事革命!
工業革命前,人類一共經歷過兩次軍事革命,第一次軍事革命發生在華夏大地的秦王國,始皇帝及其先輩們為了一統六國的戰爭,搞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和最優越的組織架構。第二次軍事革命發生在歐洲,列強們為了爭搶殖民地,叩開了熱兵器時代的大門。
劍橋大學的模型數據顯示,十六世紀,在一系列軍事變革的作用下,西方的開戰能力在時隔千年之后,以0.13的指數再次反超東方的0.10,這進一步增加了歐洲殖民掠奪的效率,并拉大東西方的發展差距。
英國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有個理論很出名,在他看來,衡量近代文明影響力的尺度就在于開戰能力。莫里斯指出,西方成為世界霸主最明顯的標志是1840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支小型英國艦隊開進中國,威脅要切斷向北京運送糧食的大運河,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忍辱負重地作出巨大讓步。另一方面,控制范圍小意味著無法做大蛋糕。
2022-10-10 10:16:48
2022-10-09 15:11:44
2022-10-09 09:51:59
2022-10-08 15:02:17
2022-10-08 09:54:15